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我所知道的唐都学刊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所知道的《唐都学刊》张积玉(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原主编、本刊学术顾问)《唐都学刊》已经走过了30年的办刊历程。作为一个曾在
我所知道的《唐都学刊》张积玉(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原主编、本刊学术顾问)《唐都学刊》已经走过了30年的办刊历程。作为一个曾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工作过40年的老学术期刊人,在我的心目中,《唐都学刊》是在众多兄弟期刊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也是我最熟悉的一份陕西学术期刊。我与她的关系可以说是特殊而亲切的。之所以如此说,不仅是因为她有一个我十分喜欢的响亮且独特、由我国著名唐宋文学研究专家霍松林先生所题写的颇显大气的刊名;也不仅仅是因为我是她的一名热心读者并在其上刊发过文章的作者,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曾得到她的热情扶持;更为重要的,是因为30年来我亲眼看到了她的学术水准、编辑质量一步步不断提升,已成为在省内外有影响的“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等,是编辑部在办刊工作中创造和积累的经验吸引着我。自1986年以来,笔者曾仰赖学报界同仁的厚爱和支持,先后在20多年间担任陕西省和全国高校学报研究会的负责人,由于工作的需要,再加之西安文理学院(前身为西安师专)和陕西师范大学同属师范院校,故几十年来,我与《唐都学刊》的联系、交流较之其他兄弟刊物要更多、更频繁,因而对她的了解自然也较多,有些还知道得比较深入。我认为,经过了30年的辛勤耕耘,如今的《唐都学刊》已长成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挺立于我国学术期刊之林,为学界所注目。作为编辑同仁,对她的进步和成绩,我由衷的高兴并衷心祝贺,而对编辑部办刊工作所积累的经验,我觉得很有必要认真总结和研究,以供同行们在工作中借鉴和参考。《唐都学刊》之办刊,在我的印象中有几点尤深:一是坚持走特色化办刊之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学术期刊数量迅速增加,由此,千刊一面、选题和内容重复的问题在众多综合类学术期刊中十分突出,严重影响到期刊的质量。对此,学术界及政府管理部门也多有批评。于是,学术界尤其是学术期刊界不少人开始思考、探讨如何走出这一困境,进而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问题。经过大家一段时间的探索、讨论,最后形成了较为一致的共识,即学术期刊尤其是综合类学术期刊必须走特色化办刊之路。按照袁贵仁部长的表述: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大量事实表明,凡是坚持这一办刊思路的学术期刊,都在提高质量、赢得学术界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唐都学刊》在办刊中一直就有自己明确的思路,在实际工作中也做得相当好。多年来,学刊编辑部始终把十三朝古都西安及陕西乃至西北地域历史文化的研究作为重点,开设了“汉唐研究”“西部文学研究”“历史文化研究”以及“伦理学研究”等栏目,长期坚持不间断地发表研究论作,推出了一大批有价值、有水平的研究成果,一些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反响,从而形成了刊物明显的特色和亮点。二是编辑工作的精益求精。近年来,我国一些出版物质量不高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编校问题较多,编辑疏漏、编校差错频出,引文错误、参考文献著录不规范等问题相当突出。对此,我国学报编辑界的老前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原主编潘国琪先生就曾多次在全国高校学报编辑、主编培训会上作过深入分析和说明,引起了不少编辑同仁的关注。但时至今日,在部分学术期刊中编校质量方面的问题依然不少。而就我所知,《唐都学刊》编辑部一直重视和讲究刊物编辑出版质量。在我的印象中,《唐都学刊》一出刊就以其封面设计的大气、简洁、清新而引人注目。其文章编校的讲究,版面的设计编排等,不仅在省内而且在全国学报中也处于前列。1997年,陕西省新闻出版局曾组织过一次全省期刊编校质量的检查评比,我记得《唐都学刊》在众多期刊中获一等奖第三名。多年来,《唐都学刊》所获多种奖项都与其编校质量上乘很有关系。出版物编校的质量直接反映着编者办刊的态度和工作的精神与作风。我非常钦佩《唐都学刊》编辑部同仁多年来坚守编辑岗位,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严谨办刊的思想和作风。三是重视编辑队伍的建设。办好学术刊物,编辑队伍是关键。美国总统肯尼迪曾在《时代》杂志创刊十周年的贺词里说过:“伟大的杂志都是它主人身影的延长”。对一份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来说,编辑的水平往往影响甚至决定着其所编刊物的水平。长期以来,《唐都学刊》的编辑骨干大多由工作敬业、专业素养高、编辑业务能力强的学者组成。如20世纪80年代负责学报工作的李培坤先生是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专家; 90年代主编刊物的王仲生教授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 21世纪以来的学刊主编由中国古代史学者陈正奇教授、教育经济学学者申亚民教授、编辑学研究成果丰硕的资深编辑王银娥编审担任。在这30年间,先后负责过学报工作的还有学有专长的梁瑜霞教授、严国荣博士以及骨干编辑毛曦博士、朱伟东编辑等,他们都有很好的专业功底和很强的科研能力。正是由于有这样一批学者型编辑负责、承担编辑工作,《唐都学刊》的质量才有了保证。四是学校党政领导对学刊工作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高校学术期刊界的大量事实表明:学校党政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对学报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是办好大学学报的根本保证。在我的印象中,从西安师专的校长胥超到西安文理学院原党委书记王学民、门忠民,再到现任党委书记雷英杰和校长徐可为,心中都装着学报工作。曾分管学报工作的耿占军副校长也非常重视《唐都学刊》的发展;王晓萍副校长主管学报工作以来,大力支持学刊工作。胥超老校长、门忠民书记因与我一起工作过且同住在陕西师范大学,多年来每每见到我都要说到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的工作。尤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2003年四五月间,时任校党委书记兼《唐都学刊》主编的王学民先生曾邀请国内期刊界名家多人,为《唐都学刊》办刊工作讨论会诊,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其后的事实表明,这一活动对改进办刊工作,扩大学刊影响产生了良好效果。2005年,由西安文理学院举办的以总结《唐都学刊》创刊20周年,开创办刊新局面为主题的《唐都学刊》创刊纪念活动,准备之充分、内容之丰富充实,在省内外高校同行中引起良好反响,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都学刊》的主办单位真正把学报当作学校重要的学术园地和教学科研的组成部分,深知一份学术刊物对学校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价值。五是《唐都学刊》编辑部对陕西省及全国高校学报研究会工作的热心与支持。作为高校学报同仁的群众性组织,学报研究会活动的开展需要每一个会员单位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在我的印象中,《唐都学刊》编辑部在一段时间里曾是全国、陕西省学报界十分活跃、引人注目的会员单位之一,李培坤主编和陈正奇主编都曾担任过数届陕西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的副会长,王仲生、梁瑜霞、严国荣、申亚民等同仁先后担任过常务理事,王仲生、毛曦两位先生分别担任过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秘书。李培坤先生曾主持完成过对研究会的建设与发展有重要价值的陕西省高校学报现状的调研项目;王仲生、严国荣两位先生数次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作讲座或发言交流。编辑部曾先后多次成功承办过全国高校文学编辑研讨会,陕西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办公会及学术期刊评优等会议,为我省学报事业的发展乃至全国高校学报研究会工作的开展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同时,在承担学会工作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广泛接触兄弟刊物、编辑同仁以及与之交流的机会,学到了有益的办刊经验。2008年以来,《唐都学刊》先后有三位主编、副主编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主编”,他们是王仲生、王银娥、陈正奇,王银娥还荣获“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事业突出贡献奖”及奖牌。在我的印象中,30年来《唐都学刊》办刊中还有不少亮点值得总结和研究,限于篇幅,兹不赘述。当前,我国学术期刊的办刊工作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重点资助及教育部名刊名栏工程、各省大报名刊培育工程等的实施,充分反映出党和国家对学术期刊建设和发展的高度重视,学术期刊事业乃至人文社科学术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形势。与此同时,我们也还应当看到,办好学术期刊仍面临着文化体制改革、报刊单位转企改制、期刊出版的市场化、国际化、数字化以及自身质量提升等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办好学术期刊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我相信,有西安文理学院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唐都学刊》编辑同仁一定能在今后的工作中继承和发扬已有成绩,共同努力,开拓创新,把刊物的办刊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责任编辑 王银娥]

文章来源:《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网址: http://www.xawlxyxb.cn/qikandaodu/2021/0313/568.html



上一篇:汇集国内外学者研讨秦岭药用植物
下一篇:感谢与期待祝贺唐都学刊创刊三十周年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版面费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论文发表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