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珍惜爱护发展唐都学刊卅年感言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珍惜·爱护·发展———《唐都学刊》卅年感言王仲生(西安文理学院教授、《唐都学刊》原主编)《唐都学刊》迎来了创刊卅年,沐浴阳光,兼程风雨,走向它的三十而立的纪念日。1985年
珍惜·爱护·发展———《唐都学刊》卅年感言王仲生(西安文理学院教授、《唐都学刊》原主编)《唐都学刊》迎来了创刊卅年,沐浴阳光,兼程风雨,走向它的三十而立的纪念日。1985年,《唐都学刊》创刊,先是内刊,1987年国内公开发行,1990年国内外公开发行。五年完成了三级跳。在创刊卅年的日子里,我们不能不回顾我们走过的道路,我们不能不缅怀我们的首任主编李培坤教授。1985年,西安师专完成独立建制,是年秋,培坤先生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成功创办了《唐都学刊》。20世纪80年代,正值我国改革开放的发轫期,人文社会科学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乘时代之春潮,《唐都学刊》悄然绽放出稚嫩的学术之花。先生曾与我讨论刊名。《汉唐学刊》,纯系时间概念,是不是反倒局限了自己?《唐都学刊》,这是一个空间命名,唐都唯长安一地,不似汉,有西汉东汉之分。在唐都之前及唐都之后,在时间的矢向里,可前展,可后延。我告先生,《唐都学刊》是一个绝佳的命名。时任副主编为曹尔琴、李正峰两先生。三驾马车驰骋在创办学刊的辛勤跋涉里。1987年,我入编辑部,任编辑部副主任兼副主编。学刊不断壮大,编辑部成员也逐渐由本科及硕士、博士组成。稿源主要来自校内有学养的中青年教师,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同时,还邀约学界有影响力的学者的论作。《唐都学刊》逐渐获得了陕西省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研究会的关注,获得兄弟院校人文社科教学研究人员的注目。以1989年第4期为例,刊文21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11篇,《新华文摘》摘录1篇,文摘率为57%。1991年,《世界图书》杂志第8期,《我国社会科学(常用期刊)核心期刊》一文,从3 204种社科期刊中筛选出329种中文常用期刊,《唐都学刊》排名104位。《唐都学刊》是在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研究会、全国人文社科学报研究会等兄弟院校学报同仁的关怀中成长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学刊在全省书刊质量评比中名列前茅,获一等奖。依据中南财大社科期刊信息服务网的统计,1992年学刊在全国1 492种社科期刊里,以文摘率35%排名第190位; 1993年学刊在全国综合大学学报中排名第35位; 1994年学刊在全国综合大学学报中排名第27位。1995年,我在哈佛和耶鲁大学讲学,哈佛燕京学社赫然陈列有《唐都学刊》,当哈佛大学有关方面得知我为学刊主编时,很是敬重。《唐都学刊》把我们学校和西安推向了世界。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是研究所的首任所长,也主动和我们联系,互赠刊物。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我代表全国人文社科学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曾连续几次在全国人文社科学报研究年会上做报告,讲人文社科学术前沿,参与全国人文社科学报学术活动。这当然与《唐都学刊》自身的影响分不开,也与陕西省和全国人文社科学报研究会的支持分不开。1996年3月,《唐都学刊》编辑部受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委托举办了中国“当代文学研讨会”,陈忠实、贾平凹等应邀到会,就当代文学发展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唐都学刊》不断以学校的学科优势在林立的高校人文社科教学与研究领域发挥自己的特长,产生了学刊效应。“汉唐研究”“伦理学研究”以及“长安历史文化研究”都走向了全国。2013年4月,《唐都学刊》牵头,与本校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陕西师大等单位共同举办了“秦始皇陵总体营造与中国古代文明高层学术研讨会”。时任主编是陈正奇。这个全国性高层学术会议是因《唐都学刊》刊发了刘九生先生的《秦始皇陵总体营造与中国古代文明》引发了史学界热烈反响而召开的。陕西省原社科联主席赵世超、中国秦汉史学会会长王子今等一批专家学者与会。“2014年第九届西安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文理学院隆重举行,原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原陕西省历史学会会长黄留珠等参加,与会的还有来自我国台湾地区及日本、韩国等国的学者。时任主编为申亚民。《唐都学刊》的“伦理学研究”专栏与“汉唐研究”专栏并驾齐驱。学刊现任主编王银娥策划的这个栏目在全国伦理学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彰显了自己的学术影响力。这当然只是学刊卅年发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回顾我们走过的道路,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些对今后发展有益的启示?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做坚强后盾,是办好学刊的首要条件。学刊从创刊以来,受到历届校领导的重视,记得师专老领导张毅生,非常看重学刊,放手让培坤先生创刊。胥超老院长常常到编辑部看望编辑人员,从不插手编辑事务。自那以后,历任领导无不视学刊为学校窗口和名片。现任领导对学刊的重视力度也大大加强。这让我们感佩。省委、市委宣传部门、省市新闻出版部门特别是全国和省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研究会领导的支持是办好学刊必不可少的外部力量。学刊创刊伊始,即与省、市宣传部门,新闻出版有关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得到他们的领导与支持。至今陕西省新闻出版局老领导王鹏仍与我保持友谊互通讯息。他是当年期刊处老处长,后为局级领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刊是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研究会和陕西省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最早的发起单位和成员之一,是全国人文社科学报研究会的理事单位,是陕西省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的常务理事单位。学刊在首任会长杨焕章、继任会长潘国琪和张积玉副会长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关照下,走过了它不平凡的成长岁月。与许多学报同仁尤其是主编们的真诚交往是《唐都学刊》取得学术影响力的有力保障,这是一长串的名单,如首都师大原主编周发增、内蒙古大学原主编浩斯、中山大学原主编洪哲雄、西北大学原主编符景垣等等。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与全国人文社科学报研究会和陕西省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的这种良性互动关系,保证了《唐都学刊》无论在学术研究、编辑规范,还是编辑部建设方面都始终走在了前列。作为高校学报而言,我们始终认为学刊质量是学刊的生命线。这个质量,当然首先是在思想上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刊方向,同时也是坚持学术创新,坚持编辑规范。约到好的稿子,扩大稿源,严把质量关应该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刊物质量因此持续提升,赢得更多朋友的尊重和理解。20世纪90年代末,西安日报社郭兴文即以《唐都学刊》发文而荣获邹韬奋奖。长安大学一位素未谋面的教授投稿给编辑部,经过九次修改得以刊发。他写的是一篇古汉语的文章。当时校内评教授、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其文大多刊发在《唐都学刊》,学刊为学校人文科研提供了最佳园地。珍惜《唐都学刊》、爱护《唐都学刊》、发展《唐都学刊》,把《唐都学刊》当事业、当生命来办,这应是《唐都学刊》同仁的坚守。为办好学刊,我们争得社会的广泛支持,争得兄弟院校的支援。记得学刊初创,就请霍松林先生为学刊题写刊名,至今为学刊增色。当时就求得霍松林、朱宝昌、程千帆、陆耀东、严家炎、涂途等一批名家的稿子,给学刊增光添彩。但我以为,仍要在学校自身大力提倡学术研究,把稿源重心放在学校各院系。当然,这与开放式办刊是互为依托的。我们欣喜地看到,一大批中青年学者正在茁壮成长,如耿占军、唐健君、朱德军、张天社、贾俊侠、王晓如、王美凤、王银娥、潘明娟、伏漫戈、孟英、刘宁、杨永庚等等,恕我不能一一举出他们的名字。主编自身的学术水平,对于办好学报实在是太重要了。我始终坚持终审终校: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编辑是一个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事业。《唐都学刊》一直拥有一支优秀的编辑队伍,忘不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王银娥、梁瑜霞、毛曦和周坚,为把学刊推到核心期刊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忘我精神。正值民族复兴大业走向新征途的历史大好机遇,正值西安文理学院走向发展新阶段的大好时期,祝愿《唐都学刊》走向新的辉煌![责任编辑 王银娥]

文章来源:《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网址: http://www.xawlxyxb.cn/qikandaodu/2021/0708/639.html



上一篇:基于短视频社交媒体的城市品牌营销分析以西安
下一篇:西安金融中心建设分析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版面费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论文发表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