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问道倾心堪梦远 寻根固本正当时——《襄阳本土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湖北文理学院丁长河教授主编的《襄阳本土艺术丛书》的出版发行,是一个新的开端。丁教授认为,“最基本的文化是艺术;以艺术为主体的本土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最基本的内容。从

湖北文理学院丁长河教授主编的《襄阳本土艺术丛书》的出版发行,是一个新的开端。丁教授认为,“最基本的文化是艺术;以艺术为主体的本土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最基本的内容。从此我们开始关注襄阳本土艺术尤其是民间艺术。……所谓‘本土艺术'主要是指扎根本土、有当地特色的艺术。本土艺术既有历史传统的积淀,也有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变化和发展。”① 丁长河主编:《襄阳本土艺术丛书》各分册《前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1。这些也是丁教授领衔建设“襄阳数字艺术馆”(),并竭力倡导编撰《襄阳本土艺术丛书》的动因。一定意义上讲,艺术就是“爱的过程与结果”,那么,襄阳数字艺术馆与《襄阳本土艺术丛书》则是爱的结晶。襄阳数字艺术馆是国内第一家全面展示本土艺术的网站,《襄阳本土艺术丛书》是第一套较完整展现襄阳本土艺术的丛书,此二者是互证的。汉江釉光青与汉江釉里红构成了本套丛书包装盒的主色调,每本书的封面设计统一,书名都采用了米芾的“集字”,与襄阳的艺术本土性相契合,较充分体现了楚风楚韵。印制也非常精良,让人感到一种鲜有的分量,可谓费思良苦、匠心独运。 本套丛书共分九卷,即《襄阳民间美术》《襄阳民间音乐》《襄阳书法篆刻》《襄阳绘画》《襄阳盆景》《襄阳观赏石》《襄阳摄影艺术》《襄阳艺术教育》《襄阳艺术市场》,这种编著方式也使本套丛书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基本梳厘了襄阳本土艺术及其特性 从九卷的分类来看,本套丛书将襄阳本土艺术进行了界定与基本分类,并对这些本土艺术的基本特点进行了探讨,尤其是对原生态的本土艺术进行了深入关注,比如襄阳的民间美术、音乐和盆景等。 二、以独特的视角表现出对襄阳本土艺术的学术观照 将盆景艺术纳入视野,将艺术市场、艺术教育编著入册,表明了主编团队的独特眼光、学术思考和使命担当。也提出了新的学术课题,比如关于盆景艺术中“荆楚盆景风格”问题,随之而来的“荆山楚源的源头性与元典性”问题便有了深入探讨的必要性和学术价值。襄阳本土艺术或文化的根是什么?是荆楚文化。此处的“荆楚”应是荆山楚源之“荆楚”。三千多年前楚国始君熊绎带领荆山先民披荆斩棘开垦荆山,使楚国从一个弱小之邦发展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而持续八百多年,荆楚文化之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可想而知。以独特的学术视角观照襄阳本土艺术,实有复兴荆楚艺术之苦心。 三、试图通过“三全性”概观襄阳本土艺术 此处的“三全性”是指全面性、全体性、全方位性,丛书的编著者们试图以“三全”的眼光来连接古今、涵盖已有、打通壁垒、形成系统,并且这个系统是一个开放的、未完成的文本。这就为继续深入挖掘和研究襄阳本土艺术起到了极好的铺垫,提供了基本思路。把古人和今人的作品编为一册,既显示出了源流与承绪,又搜集整理了本土艺术,使襄阳本土艺术得以相对系统且完整地整体呈现,此善举也。《襄阳民间音乐》更是较好地体现了“三全性”,堪称襄阳民间音乐的简略史。 四、与“襄阳数字艺术馆”相呼应 应该说,这套丛书的缘起是因为“襄阳数字艺术馆”网站的建设,其愿望是“我们期待人们通过本网站领略到襄阳本土艺术的魅力,认识到本土艺术在文化建设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扬本土艺术。”① 见襄阳数字艺术馆()网页《本馆概况》栏目。襄阳本土艺术的搜集整理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在此前提下,《襄阳本土艺术丛书》的编著就成了一个重要的机缘,使“襄阳数字艺术馆”与《襄阳本土艺术丛书》成为“线上”与“线下”的良性互动,并进一步促成了对部分已消失的本土艺术的抢救和挖掘,对即将消失的本土艺术进行保护和图录化,丰富了“襄阳数字艺术馆”的内容,使之更加名副其实。 五、强化了湖北文理学院与襄阳本土艺术的内在融通 对襄阳本土艺术的关注得益于一些文化学者的警醒与自觉,“襄阳数字艺术馆”网站建设和本丛书的出版得力于湖北文理学院的大力支持,也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建设立项学科成果之一。这恰恰很好地体现了湖北文理学院“服务地方”和“地方特色鲜明”的办学思想,不仅强化了湖北文理学院与襄阳本土艺术研究的联系和深入挖掘,凝练了研究方向,更是有效地实现了襄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针对性整理与特色性研究,显示出了襄阳本土艺术研究的未来走向和指导性意义。 六、引发了新的思考和期盼 (1)整套丛书基本上是以大量图片作为基础的话语符号,让人们在读图的过程中了解襄阳的“非遗”,相对缺少文字性的“导语”。这些文字性的“导语”可有效降低读者的随意浏览,减少读者的盲目性。就像旅游,“观景”与“听景”的有机结合才赋予“景”以生命气息和人文价值,有价值的“导语”才更赋予本土艺术以典藏性和话语权。一定程度上讲,“导语”成为了读者的“期待视野”。 (2)某些系列的搜集整理稍显简略,可以使之更加丰满一些。比如《襄阳艺术市场》多是店名或店面的一种展示,缺少分类与分析以及相关说明。若有襄阳书画艺术市场的调研分析报告,则更能增强本书的含金量;再如《襄阳摄影艺术》所收图片的作者比较集中,并未能更全面反映襄阳摄影家群落的整体风貌,也缺少年代感,这些就使读者稍有遗珠之憾。 (3)《襄阳艺术教育》至少给这套丛书带来了这样一点启示:通过对襄阳艺术教育的源流与现状的爬理,基本廓清了历史,发现了问题,提出了建议。由此可见本书作者做了较好的“功课”。倘若这套丛书的每一分册都有一篇类似的“源流及现状”的概述,则更有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襄阳本土艺术的前世今生。 (4)《襄阳绘画》的一个亮点是收录的画家及其作品较丰富和全面,书中作品图片大多应是作者本人提供或认可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佳作,并且几乎每一幅作品图片均注明了作者、作品尺寸、创作时间等。《襄阳观赏石》的作者也是非常用心的,几乎每一尊石的照片下均注明了作品的名称、尺寸、材质名、收藏者等,使石头成为了“凝固的城市文脉”,阅读该书的过程也是增长学问的过程。盆景中有海派、川派、苏派、扬派、岭南派等分类,我们是否也可以提出“荆楚盆景”的概念并进行研讨,因为“动感飘逸、形神兼备”已经凸显出了当下湖北盆景的基本风貌。而其他相类似的分册如果也能够更好关注细节,则能够增强本丛书的耐读性。 (5)是否可以成立相应的专门机构(比如荆楚艺术研究所、院之类),凝聚一部分专门人才对襄阳本土艺术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笔者以为,关于“荆楚”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荆楚”(或称之为“大荆楚”)是指现在的湖北省区域,而狭义的“荆楚”(或称之为“小荆楚”)则是指现在的襄阳市为主要范围的鄂西北区域,因为真正的荆山楚源之地的很大部分在现襄阳市境内,是“楚”的发祥地,也是楚艺术的诞生地。那么,狭义的荆楚艺术也主要以襄阳的本土艺术为代表,一定意义上讲,狭义的荆楚艺术就是襄阳本土艺术。这里出现过献玉的卞和、写赋的宋玉、主编《文选》的萧统、“刷”字的米芾等诸多历史名人,也正孕育着一批新的历史名人。所以,我们不仅要寻根固本,还应该有“新荆楚”的眼光,只有着眼于未来,我们的传统才是真正有希望的。所谓的“新荆楚”就是以襄阳本土艺术为核心和源点,通过对荆山自然、人文的考察与研究,完成湖北本土艺术的寻根固本,确立新的荆楚艺术的概念内涵。“襄阳”古为“北楚”,有楚国发源之地的荆山,“在尧舜传说期,南漳、保康境内的荆山中,楚国的先人已形成较大的部落,称为荆蛮。荆山是楚国的发祥地。”② 冯锡宽主编:《襄樊简史》国[M].(90)鄂襄市图内字第041号,第3页。并且,“楚国八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从此而始,辉煌灿烂的荆楚文化自此发端”[1]。其他关于襄阳为荆山楚源之地的讨论尚有许多,此不赘言。所以,关注狭义的“荆楚”和“荆楚艺术”,进行“新荆楚”的相关问题讨论和研究,具有新的艺术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以上仅为笔者管见,恐失之偏颇,然瑕不掩瑜,本丛书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思路。本丛书的编著者们的付出,有开启山林之功,虽筚路蓝缕,然箭矢已发,方向亦明。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更多新的课题。这些作者们做的是搜集、整理襄阳艺术档案的善事,捧读这些散发着历史幽香的新著,重拾襄阳艺术的记忆,有的早已随风而逝,有的也濒于灭绝的边缘,成为难得的“非遗”,我们守望这些本土艺术还能无动于衷吗?记住这些、发扬这些恰恰是编著者们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新的起跳点。仅此而论,这些编著者们已然做了件“善莫大焉”的功德事。有此,“襄阳数字艺术馆”、《襄阳本土艺术丛书》便已彰显了其应有的价值。 丛书包装盒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四季分明、地貌复杂、物产丰富、七省通衢的襄阳,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孕育出了富有进取精神、开放气度和创新意识的楚人及其可与古希腊文化相互辉映、相提并论的原生态文化——楚文化。这一文化的艺术特征也已经通过大量考古发现得以显现和确认:恢诡谲怪、惊才绝艳、流动飞扬。”① 丁长河主编:《襄阳本土艺术丛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包装盒封底。既然有此基础,我们为何不努力形成良好的本土艺术生态环境呢?我们已经冷落“襄阳本土艺术”太久了。 希望这套丛书的编著者们的努力真的能够“警醒襄阳文化自觉,呼唤荆楚文艺复兴”,期待同行者越来越多,期待襄阳本土艺术越来越繁荣,真正能“塑襄阳文化之魂,传文化襄阳之神”。问道倾心堪梦远,寻根固本正当时。唯有不忘初心,方能善始善终。向为襄阳本土艺术挖掘和传承而辛勤耕耘的所有人致敬!

文章来源:《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网址: http://www.xawlxyxb.cn/qikandaodu/2021/0114/495.html



上一篇:“第四届全国高校区域音乐文化学术研讨会”综
下一篇:日本折纸艺术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版面费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论文发表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