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论朱子诠释学中的理路(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可以认为,按朱子的意思,学者为学必须做到格物穷理,物不可省,进而达成致知的目标。然而问题是,格物得到的是“物理”,它与经典文本中存在的“

可以认为,按朱子的意思,学者为学必须做到格物穷理,物不可省,进而达成致知的目标。然而问题是,格物得到的是“物理”,它与经典文本中存在的“文理”,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二、物理与文理的关联

从朱子对物的讨论来看,他的“物”的范围是扩大的,“目前事事物物,皆有至理。如一草一木、一禽一兽,皆有理。草木春生秋杀,好生恶死,仲夏斩阳木,仲冬斩阴木,皆是顺阴阳道理”[2]296。概念、人伦事件或关系及生物,均可称为“物”。各种物所具有的理的形态不同,从存有论角度上看,理与道同一,是所有物得以存在的依据;从形上学的角度上讲,不同的物在分享理一后,表现出来不同的物理。作为客观存在的文字,其同样蕴含了万物之理,只不过它是以“文本之理”的形式展现出来的。

朱子说,读书其实也是一个穷理的过程。书中的理有两种:一种是狭义化的“文理”,与“木理”一词相通,即文本的结构、语脉,是意义的落实结构载体,亦包含着意义;另一种是“义理”,即表现为意义的“理”,代表着某种价值内涵。简单说,狭义化的文理是经典的脉络体系与内容意义,而义理既包括文本意义之蕴,更涵盖经典欲表达的道德性、价值性真理。朱子说:“读书是格物一事”[2]167,“盖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8]11。万物皆有理,经典是物,其中自然有理,故理解经典也是一种格物。所以物理、文理、义理间有着统一的内在联系,只不过经典是人为的产物,反映着圣贤的精神性创造。这样一类物中所含的理,更多地反映着人伦世界中的理,是人所建构之理,但并不与天地所生之理相违背。

那么,究竟如何以格“万物之理”的方式格“文本之理”呢?朱子指出,经典的结构如同石木的纹理与木理;经典的意义如同草木生于仲夏隆冬;经典的义理如同草木的春生秋杀,彰显天地人心;经典中物理、文理、义理相通,均统一于万殊的“理一”之中。虽然格物与读书看上去好像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但从“理一”的角度来说,它们又是一种平行而又共类的关系。经典之理反映着万物之理,读书穷理就是格物穷理。至于具体怎么去做,朱子设计出一套精致的“读书法”。首先,要有圣书意识。“圣人之言,即圣人之心;圣人之心,即天下之理。”[10]言→心→理的逻辑顺序构成了朱子诠释学关于经典地位认识的基本结构,故“读书以观圣贤之意;因圣贤之意,以观自然之理”[2]162。其次,读书要有正确的态度。“放宽心,以他说看他说。以物观物,无以己观物。”[2]181把书视为物,让文本与理解者间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主体主见对文本的观点与意义的揭示造成扭曲。由事物出发以观事物自然,显然保持了文本意义独立性,而经典文字意义的贯通,则需由文理的脉络性延伸与“理一”整体性理解共同完成。再次,要学会熟读与循环阅读。文字背后的理并非是浅显的,对它的理解必须来源于对经典的苦读、熟读,在反复玩味后,体悟其中的道理。还要学会把握文本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将经典视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在循环阅读中探索文之大义,“逐字逐句,一一推穷,逐章反复,通看本章血脉,全篇反复,通看一篇次第,终而复始,莫论遍数”[8]1。最后,要知晓意义理解的相对性问题。在文本诠释的范围内,理一的确定有赖于意义的彰显,故“凡读书,先须晓得他底言词了,然后看其说于理当否”[2]185。要先知词,后知义,少立己见,字义解释通畅是关键的一环,字义通则理自明。

朱子之所以让主体以如此的方式去读书,归根到底源于他对“真理的彰显”与“意义的诠释”间关系的定位。“理一”既是万物存在的根据,又是主体行事所应遵守的伦理法则。站在格物的视角上,所有物都应“格”,所有物所内含的法则都应被探索。但在实际操作中,真理的探究与意义的说明之间,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某些“差距”,故必须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尽量弥补可能存在的距离。朱子强调:“格物,须是从切己处理会去。待自家者已定叠,然后渐渐推去,这便是能格物。”[2]284也就是说,“致知”统摄于“格物”系统之中。在彰显真理时,要由切己所得的心得逐渐推理归纳万物之理,还要以演绎工夫对之不断扩充,将真理的外衣一件件剥落。就文本之理的掌握来说,要明确理解与解释是可以并存的,“读书之法,有大本大原处,有大纲大目处,又有逐事事上理会处,又其次则解释文义。”[2]182理解与解释恰如“对子”,可以同时发生于主体在解经活动中的同一阶段或在不同阶段中相互交织,即经典由解释可以通向理解,而理解可以加大主体对文本解释的清晰程度。

文章来源:《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网址: http://www.xawlxyxb.cn/qikandaodu/2021/0730/649.html



上一篇:直播的魅力在于大规模即时互动专访浙江大学理
下一篇: 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论文_浅谈西安文理学院冯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版面费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论文发表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